公元前5世紀初,波斯帝國正處於擴張的巔峰時期。在國王大流士一世的統治下,波斯已經征服了小亞細亞、埃及以及愛琴海沿岸的許多地區。然而,希臘城邦,尤其是雅典和斯巴達,卻始終是波斯西進戰略中的障礙。波斯第二次入侵希臘的直接導火索是雅典對愛奧尼亞起義的支持,而這場入侵的高潮便是著名的馬拉鬆戰役。本文將探討這場戰役的前因後果,分析其曆史意義。
前因:愛奧尼亞起義與波斯的複仇計劃
波斯的第一次入侵希臘(公元前492年)因艦隊遭遇風暴而失敗,但大流士一世並未放棄征服希臘的計劃。真正激化矛盾的,是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94年的愛奧尼亞起義。愛奧尼亞是位於小亞細亞西海岸的希臘城邦,當時處於波斯的統治之下。這些城邦因不滿波斯的壓迫和重稅,發動了反抗。
雅典和埃雷特裏亞(Eretria)出於對同胞的支持,向愛奧尼亞人提供了軍事援助。盡管起義最終被波斯鎮壓,但大流士一世將雅典和埃雷特裏亞視為必須懲罰的對象。據希羅多德記載,大流士命令一位仆人每天在用餐時提醒他三次:“主公,不要忘記雅典人。”這一細節生動反映了波斯國王對雅典的憤怒和複仇決心。
公元前490年,大流士一世派遣大將達提斯(Datis)和阿爾塔弗涅斯(Artaphernes)率領一支龐大的艦隊,載著數萬士兵,直撲希臘。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:懲罰雅典和埃雷特裏亞,並借此震懾其他希臘城邦。
戰役過程:馬拉鬆平原的決戰
波斯軍隊首先攻陷了埃雷特裏亞,將其居民奴役,隨後在雅典東北部的馬拉鬆平原登陸。馬拉鬆地勢平坦,適合波斯騎兵行動,波斯人希望在此一舉擊敗雅典軍隊。
雅典得知消息後,立即動員了約1萬名重裝步兵(hoplites),由十位將軍共同指揮,其中包括後來名聲大噪的米太亞德(Miltiades)。與此同時,雅典向斯巴達求援,但斯巴達人因宗教節日(卡尼亞節)拒絕立即出兵,承諾節日結束後再趕來支援。
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,雅典軍隊決定主動出擊。米太亞德巧妙利用地形,將重兵部署在兩翼,而非傳統的中央密集陣型。當波斯軍隊進攻時,雅典中軍佯裝後退,誘使波斯軍隊深入,隨後兩翼的雅典士兵迅速合圍,對波斯軍隊形成夾擊之勢。這場戰役中,雅典軍隊以少勝多,擊敗了數量遠勝自己的波斯軍隊。據希羅多德記載,波斯軍隊損失約6400人,而雅典僅陣亡192人。
勝利後,一位名叫菲迪皮德斯(Pheidippides)的士兵奉命跑回雅典報捷。他狂奔約42公裏,抵達雅典後高喊“草莓视频APP下载IOS勝利了!”(νενικήκαμεν)隨即力竭而亡。這一事件成為現代馬拉鬆賽跑的起源。
後果:希臘信心的提升與波斯的暫時退卻
馬拉鬆戰役的勝利對希臘城邦,尤其是雅典,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1. **提振希臘士氣**:此戰證明,希臘重裝步兵方陣在戰術和紀律上優於波斯的混合部隊。雅典的勝利增強了希臘人抵抗外敵的信心,為後來的希波戰爭奠定了基礎。
2. **雅典地位的上升**:馬拉鬆戰役使雅典在希臘世界中的威望大幅提升。雅典逐漸成為抵抗波斯入侵的領導力量,並在之後組建了提洛同盟,進一步鞏固了其影響力。
3. **波斯的戰略調整**:大流士一世在馬拉鬆失敗後,計劃發動更大規模的入侵,但他在公元前486年去世,其子薛西斯一世繼位。薛西斯花費數年時間準備,於公元前480年發動了第三次入侵,著名的溫泉關戰役和薩拉米斯海戰便是發生在這一階段。
4. **軍事與政治影響**:雅典在馬拉鬆的勝利也促進了民主政治的發展。公民軍隊的勝利彰顯了雅典民主製度的凝聚力,進一步鞏固了克裏斯提尼改革後形成的政治體係。
結語
馬拉鬆戰役是希波戰爭中的關鍵一役,它不僅挫敗了波斯的第二次入侵,也為希臘城邦爭取了寶貴的準備時間。這場戰役的勝利得益於雅典人的勇氣、米太亞德的戰術智慧以及希臘重裝步兵的紀律性。更重要的是,馬拉鬆戰役成為希臘文明存續的轉折點,若波斯在此戰中獲勝,西方曆史或許會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。至今,馬拉鬆的精神仍作為勇氣與毅力的象征,激勵著後人。